笔趣阁 - 历史小说 - 十国帝王在线阅读 - 第172节

第172节

    “如此便能稳登王位?”

    “仅如此尚且不够,在此之前,殿下需得建立威望。如此,不仅能促使殿下登上王位,亦有助于王位稳固。”

    “如何建立威望?”

    “乱世之中,无有比赢得一场战争,更能得威望的了。”

    “战争在何处?”

    “边境。”

    “战争因何而起?”

    “因心而起!”

    幽州。

    李从璟手立于城楼,远望大地苍穹。

    这一日,李存审只身归朝,李从璟成为幽州节度使,接下幽云军政大权。

    他脚下的城门处,正有卫道、章子云等人带着一干官吏、军士,分赴城外,去开展民事变革。

    清风拂面,手握各方情报,李从璟静立良久,喃喃自语道:“这天下,要变了。”

    第265章 利民何必惜自身,有福自当从相助

    在李存审归朝,李从璟接掌幽云大权开始时,李从璟就将早已谋划妥当的民事变革,推上了战车。于幽云之地发展民事,追根揭底,还是为军事服务,然而在民事已经开始发展的时候,李从璟却迟迟未对军事动手。

    幽云军事,说起来也是一盘大棋,其重中之重,自然是常驻在幽州的百战、卢龙两军主力,共计三万余人。除此之外,包括各镇镇军在内的边军,林林总总加起来,数目不小。

    幽云之地,有州十余,然却并非都在幽州辖下。幽州作为大唐北地边境军事重镇,是大唐防御契丹的桥头堡,契丹军要南下中原,就得先拔掉幽州,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。然则,幽云除却幽州卢龙节度使外,尚有新州威塞节度使,云州大同节度使。

    幽州节度使,或称卢龙节度使,唐玄宗年间初置,辖地屡经变化,现统辖幽州,蓟州,檀州,定州,恒州,平州,营州等九州。

    李从璟自在淇门建立百战军后,一路转战于泽潞、怀孟、河上等地,其中怀孟两州更是他亲手为大唐攻下,军功赫赫,饶是如此,在此之前,李从璟也没有被任命过节度使。幽州节度使,是李从璟出任的第一个节度使。然而初次出任节度使,便是统领九州的大节度,不得不说他这是被朝廷委以重任,寄予厚望。

    李存勖近来虽沉溺享乐,多有昏聩之举,尤其是大肆封赏、赐名伪梁降臣的举动,让原晋军大为不满,然其本身的帝王素质却并未就此完全崩塌。幽州乃是大唐军事重镇,肩负防御契丹的重担,地位非比寻常,其节度使不是寻常将领能够胜任的,李存勖既然让李从璟来坐镇幽云,则至少说明,对李从璟的才能,李存勖是承认的。除此之外,则表明李存勖仍然信任李从璟。

    整治军队,这是每个有大志、有才能的统帅,在其军事生涯中,都多多少少会涉及的事,不仅如此,但凡结束乱世、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,也必定对原有军队进行变革,以求达到精兵简政的效果,提升军队战力。

    幽州军队不少,但也不多,百战、卢龙两军,加上各地镇军、边关守军,也达不到六万之数。以不到六万的兵力,要对抗契丹数十万军队,压力之大可想而知。在幽州物力财力目前保持恒定的情况下,要提升幽州军事力量,就得提升现有军队的战力。除此之外,别无他选。

    李从璟要提升幽州现有军队的战力,最重要的举措之一,就是裁汰老弱,挑选精兵,招募新卒。而要裁汰老弱,就需得一个合适的理由。当世军队实行募兵制,兵卒都是职业军人,在这种情况下,要淘汰一部分士卒,就是剥夺这部分士卒的饭碗,自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。因此,这个理由就必须合情合理。

    “军中有春秋都试之制,现今开春,本帅欲在幽州全境所有军营,举行都试,以测将士技艺之能,行去粗取精之事,以达到精兵强军之目的。”李从璟在军议上,如是对诸将说道。

    前来参加此次军议的,都是百战、卢龙两军的高级将领,百战军中有副帅李绍城、蒙三,主将郭威、孟平、彭祖山等,包括已从古北口返回幽州的皇甫麟,其中领兵最少的,麾下也有将士三千。这些将领若是放在寻常地方,都与小些的节度使领兵相差不大。

    卢龙军中,除却李彦超、李彦饶兄弟,另有三位高级将领。只不过因为百战军人数两倍于卢龙军,因是在场的百战军将领,倒是比卢龙军将领多得多。

    这个话题关系诸将切身利益,且砸人饭碗的事,总免不了与人结缘,无异于杀人父母、夺人妻儿,是以在李从璟抛出这个议题之后,场中诸将一时都没有接话。

    接话尚且如此艰难,遑论真正推行此事了。

    良久,李彦超问:“军帅欲在辖境九州之内,包括边关之地,全面开展都试,行裁汰老弱之事?”

    李从璟毫不避讳,道:“或者不整军,整军必全面推行,断无一地行事,一地不行事之理。”

    又是一阵良久沉默,李彦超再问:“军帅意欲淘汰多少老弱,留下多少精卒?”他这话,却是在问李从璟的底线了。

    李从璟却早已有所准备,他掏出一本册子,交给身前诸将,道:“此乃都试合格之标准,不合格者皆裁汰出军营,合格者再整编留用。”

    李彦超等拿过那本册子一看,脸色都是微变,待诸将看完,李彦超迟疑道:“军帅,如此标准,是否高了些?”

    李从璟却没有给李彦超讨价还价的余地,他道:“兵者,国家大事,生死存亡之地也,焉能不谨慎?弓马娴熟,方有沙场征战之资质,战场胜,则将士少死,国家赖之以安,站场败,则将士多亡,土地失手,生灵涂炭,国家危亡,此诚不可不察。今本帅定都试合格之标准,李将军以为难,然果真难么?弓箭十矢六中,战阵进退有据,此都乃军人基本技艺,容不得半分折扣!”

    李彦超还想说什么,在李彦饶的示意下,最终选择沉默。

    李从璟将李彦超、李彦饶的神态收在眼底,对李绍城、蒙三等说道:“百战军乃本帅亲建之军,由本帅自始领之,今本帅意欲在幽州整军,精兵强战,百战军首当其冲,此番都试,便由百战军开始。百战军中,君子都为本帅亲军,是以君子都最先接受检阅。”话说完这,书册传回李从璟手中,他顿了顿,语调严厉了两分,“精兵强军,此固本帅决心所在,亦是幽州能抵抗契丹的底气所在,是以此番都试,绝不容许半分差错。”看了看李彦超等卢龙军将领,“三日之后,君子都开始都试,本帅心意如何,届时诸位一看便知。”

    见李从璟如此狠,首先就对自己亲军下手,李彦超等再无二话,抱拳应诺。

    幽州城内某座高门大院内。

    一老一少两人相对而坐。费高章双手拢在衣袖中,双眼微微眯着,问面前端坐的张一楼,“这些时日以来,你一直都跟在卫行明身边,参与民事,大小事务都耳闻目睹,其情如何,你且说说。”

    张一楼略加思索,开口道:“卫先生这些日子,都在勘测幽州境内农田、水利的数目,详加测算,走访百姓,行事中规中矩,没什么可说道的地方。观其举止,无非算民两字而已。算民之事,去岁深秋我幽州官吏已经做过,这回卫先生重行此举,也并未有不同之策,想来结果与去岁深秋不会相差多少。”

    费高章点点头,神态依旧适意,“算民,乃是行民政之基石,但凡有民政之大举措,无不先行算民,以求对一地民情知根知底,如此民政才不至于失策。卫先生此举,看似平常,然则平常之中,有不平常!”

    “有何不平常,还请老师教我。”

    费高章神色不变,叹道:“如你之前所言,去岁深秋,我幽州已行过算民之事,如此一来,则州府备有民事详情。卫先生不以我州府所测算的算民结果,作为其推行民政之根据,这说明了什么?这说明卫先生所图甚大。若无其往后之大举措,今日何必大费周章,再行算民之举?他这分明是不信任州府去岁的算民结果,想要得到更真实的情况。一楼,你且相待,不出两月,待卫先生算民结果出来,必和去岁算民之数据大为不同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,岂不开罪州府官吏?若是卫先生所得结果与去岁结果不一,岂不正说明州府官吏无能?”张一楼脸色微变,寻思着问。

    “谋大事者不拘小节,若非如此,老夫又岂会说卫先生所图甚大,必有民政之大举措?”说到这,费高章睁开眼,目光炯炯,“你且想想,卫先生不惜不给州府官吏留脸面,也要重新算民,难道不是要干大事?”

    张一楼面色有忧,他看向费高章,“老师,去岁算民,乃是您所主持,若是此番……岂非于您不利?”

    费高章哼了一声,“卫先生要算民,要在幽州行民事变革之举,这是好事,非一心为百姓谋福者不能为之。一楼,你要记住,凡事若于民有利,我等便该支持,焉能因为对方行事有所偏激,便心怀怨恨?这不是明官所为!”

    张一楼表示谨受教。

    费高章望向窗外,叹息道:“军帅初至幽州,便有连番大败契丹蛮贼之举,威震幽云,又因其在平州有‘抚民三策’,可见其爱民之心,如此文武双全,不愧其被称为‘幽云之福’。若是仅如此便也罢了,军帅身边之人,无论是百战军武将,还是一干随从文士,莫不英姿飒爽,各有才能,或能征善战,可于沙场取胜,或长于政事,能为一地谋福。这样的人,如何能让百姓不尊敬、尽归心呢?”

    第266章 离营将士英雄心,诸事可为农在先

    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;成大事者不惜小费。李从璟这回在幽州以开展都试为突破口,行裁汰老弱之事,以达到精兵强军的目的,首先就拿君子都开刀,固然有些“狠”,但何尝不是所图甚大?若是将幽州包括卢龙军在内的边军,都视作“异军”,诚然,君子都、百战军作为李从璟亲军,不应遭受损失,然则,若是将幽州所有镇军,都一视同仁,看作是自己的军队,那么都试谁先谁后就没有区别。

    因为图谋的东西足够大,所以不惜付出很大的代价,若是目光短浅,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,不肯舍小节图大利,天下又没有白吃的饭,如何成就大事?

    这日,李从璟带领幽州一干高级将领,至百战军营地,观看君子都试大测。

    军营校场上,两千余君子都将士正分布于各个区域,或测试射术,或测试马术,或测试战阵之法,飞扬的尘土中,虽是初春,亦是一派热火朝天之象。

    君子都本三千人,去年经过几番征战,虽战功赫赫,但减员也颇为严重。眼下新卒尚未来得及补充,依李从璟之意,是要等到此番都试之后,再将君子都的人员补充为三千。精锐将士其实不缺,在百战军中择优选用即可,难的是良马。骑兵之所以精贵,半数就贵在良马上,良马不仅是稀缺之物,其日常喂养、防护的用度,都数倍于精锐军士。

    点将台上,一众将领在李从璟身后伫立,大多凝神观看校场上正在进行的都试。这些将领们的表情不一而足,百战军诸将脸上都是自豪之色,卢龙军将领脸上多钦佩,至于其他从各地奉令而来的边军将领,则是震惊、忧虑了。震惊毋庸多言,忧虑却是担心他们麾下的将士,在如此严格的测试下,能有多少过关。

    都试,而后裁军,上上之法应当是徐徐为之,一次不容裁汰过多,惟其如此,因每次伤害的利益小,方能减小阻力。但眼下的都试,李从璟明显用了另一种方法。这非是他没有耐心,而是形势所迫。裁军、募兵、练兵,再养为精锐,这需要时间,而李从璟知道,他没有多少时间。

    因心知历史走向,李从璟知晓自己在幽州不会停留太多时间,顶多三四年而已。三四年之后,天下大变,李嗣源成为九五至尊,李从璟自然不能继续呆在幽州。作为李嗣源嫡长子,更大的历史使命将等待李从璟去完成。

    要在三四年的时间之内,破契丹累积多年的国势,其任岂不为重。

    这且不言,就说眼下,李从璟首先要做的,就是不能坐视契丹吞并渤海国。而要援助渤海国,就需得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。李从璟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中,渤海国就亡在这几年,但具体是今年,还是明年,李从璟却记不太清楚。而契丹一旦对渤海展开灭国之战,就不可能是三五万人的小打小闹,必是十万乃至数十万人的举国大战,要打赢这样一场战争,或者说要阻止契丹打赢这场战争,非是易事。因此,李从璟必须早做图谋。

    从另一个角度来讲,李从璟携收复平州、屡败契丹的重威,在他势头正盛的时候大刀阔斧的施行精兵强军之策,也正是时候。

    点将台上,李从璟正与李彦饶在对话。

    李彦饶道:“末将尝闻,‘千金之躯不坐垂堂’,又闻‘君子不立危墙之下’,其意皆在明哲保身,可见便是古之圣贤,亦推崇中庸之道,以自保自卫为第一要务。今军帅既镇幽州,诸事不作,先行裁汰弱旅之事,此举虽大善,亦必坏人生路,无异于杀父夺妻之举。”

    “此举虽难,若是军帅以百战军为后盾,威慑诸军,则诸位畏惧军帅、百战军之威,不敢稍有乱心。然则眼下军帅先都试君子都、继而都试百战军,但有被裁汰出营者,未尝不会心有怨言,若使百战军因此而军心不稳,稍有离心离德,一旦其他边军因都试生乱,军帅何以止戈?”

    当世军人都是职业军人,上阵厮杀就是他们的工作,除此之外别无谋生长技,且因天下大争,节度使权重,时下军队俸禄不少,也是一件“美差”,虽有阵亡风险,然则乱世之下,军人反而是安全性很高的一群人。可想而知,那些被淘汰出军营的人,必定心怀不满,又因当世礼崩乐坏、道德沦丧,军中多骄兵悍将,脾性差,很难说被迫离营之后不会有二心。这些人,拿起武器就是军人,马上就能成战力,不容小觑,一旦为别有用心的人从中拾掇,则是大患。

    因这些问题,李彦饶固有此一说。

    李从璟素知李彦饶心思缜密,颇有诗书、谋略,是卢龙军中难得文武双全的将领,他和李彦超虽说不上一文一武,却也是配合的相得益彰,之前卢龙军上有李存审作为统帅,下有他和李彦超两兄弟作为领头,因而能担起镇守边疆的大任。

    李彦饶说出这样一番话,已很是交心了,李从璟没有拿官面上的话来敷衍他,先是笑了一笑,“说出‘千金之躯’‘君子’类似之言的先贤,恐怕是没有一个曾为大军将帅,否则断然不会如此!”顿了顿,转为真诚地说道:“这世上有太多地方需要中庸,为官、为商、为民,都可取中庸之道,唯独为将帅者不可,又或者说,乱世为将帅者不可。试想,在征伐频频的当世,为将者不能身先士卒,为帅者不能刚勇果决,如何得军心,如何胜征战?唯敢想敢为者,能建立非凡功勋,若是泯然众人,必被吞没在大争的洪流中。”

    李彦饶露出思索之色,像是似懂非懂。

    李从璟目光深远,他继续道:“至于百战军者,诚然为本帅亲建之军,亦为本帅征战多时之根基,然则昨日百战军为本帅之根,焉知来日幽州诸军便非本帅之根?若是于本帅亲手所建之百战军中,尚且不能推行汰弱选强之事,本帅何以能于幽州诸军中行精兵强军之策?若果真如此,非是他人之过,实本帅无领兵之能。若果真如此,与其坐等契丹来灭,不如自请毁之!”

    李彦饶眼中方有恍然、明亮的色彩,听完李从璟最后一句话,怔了怔,呆看向李从璟。

    两日都试,君子都大测有了结果,达标者十之八九,仅有十分之一的将士,因各种原因未能通过大测。这其中,又有相当大一部分军士,是因为连番征战留下了不小创伤,而影响了战阵能力的。

    若说百战军是精锐,君子都则是精锐中之精锐,是在百战军中择优挑选的,都试合格者有十分之九并非什么意外的事。

    结果出来之后,这两日几乎一直跟随在李从璟身后,观看整场都试的一众将领,都将目光投向了李从璟。

    君子都是李从璟亲军,战功赫赫,早有盛名,李从璟待之极厚,可以说,便是有朝一日李从璟兵败军灭,只要君子都尚在,他就能在短时间内又拉起一支精锐大军来。多次大战以来,李从璟冲锋陷阵,与君子都同生共死,可以说若无君子都,李从璟已死过好几回。而如今,两千余君子都中,却有近两百人因为都试不合格,要被赶出军营。这些人中,可能就有人曾为李从璟挡下过许多明枪暗箭,甚至救过他的性命。

    君子都数千将士,在点将台前列阵肃然而立。两个方阵,一大一小,大者为通过都试者,小者为都试未合格者。

    君子都雪夜建军,自其有军号始,无数次列阵在李从璟身前,接受其检阅、誓师、领命出征。然而,今日,是其第一次分两个方阵列阵。

    李从璟依旧扶刀站在点将台上,他们依然伫立在点将台下,抬头注视着他们的主帅。然而自今往后,他们中的有些人,注定再无机会,如今日这般,如之前无数次做过的那样,去如此注视曾带领他们,拼杀出无数辉煌的主帅。

    那个年轻但钢铁一般的主帅。

    “昔曾并肩作战,浴血同袍,你们中每个人都曾随本帅征战多次,为本帅流过滚烫的英雄血,在今日之前,更有一千五百五十八名将士,战死沙场,君子都因此成为大唐常胜之师中,战损最高的军队。君子都的赫赫威名,君子都之所以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雄师,不因其他,皆因尔等之血!”

    李从璟并脚肃然而立,行军礼,“这一礼,不为其他,本帅谢过尔等!”

    两千余君子都,轰然并脚,行军礼,动作整齐如一,声响同一瞬发出,气势凛然,一如当初。

    随着这一礼,那小方阵中,无数人虎目含泪。

    “而今,都试无情,有亲胜兄弟者,要离营而去,不复再与我等并肩杀敌,此间悲痛,无有胜者!然,青山矗立,不坠凌云之志;沧海横流,方显英雄本色。我君子都儿郎,从来只有身前路,没有身后身,君子都的方向,从来只有一个,那就是前方!今为君子都愈强,为百战军愈强,为边军愈强,为大唐愈强,尔等以伤痕累累之身,迈步出营,尔等仍是英雄!”

    李从璟再次行礼,“这一礼,为英雄!”

    两千余人,再次并脚、行礼,动作、声响,皆如出一辙。

    “军帅!我愿从你征战,哪怕只为一小卒,但求不离军营,但求仍能上阵杀敌!”小方阵中,有人嘶声大吼。

    李从璟向那人看去。

    说这话的人他认得,他叫何仲福,是戴思远初次发兵怀州时,为救孟平,战死在河上的何小福的二兄。此番何仲福因平州一役,身受重伤,右手断了小指、伤了食指,虽痊愈,射术一科上却是无法通过都试了,因此在被淘汰之列。

    听说他还有个兄长,名为何大福。三兄弟名字中都有一个福字,只是可惜命运多舛,何大福年少早夭,何小福命丧火海,现在剩下何仲福,也落得一个残疾,连兵都做不成了。

    何仲福带着哭腔和不甘,吼道:“军帅,我何仲福生为君子都的人,死为君子都的鬼!我宁愿战死沙场,也不愿离开军营,苟延残喘。请军帅怜悯,许我再征战,让我有战死沙场的机会!……军帅,我不甘呐!”

    孟平也认出了何仲福,他嘴角微动,眼眶发红。

    李从璟走下点将台,来到何仲福身前,将下拜的他扶起,道:“仲福,你之心意,本帅何尝不知。然而,国有国法,军有军规,你身为君子都,既是本帅亲军,当知我军法。本帅固不愿如此,但为幽州大计,为护边击贼,却由不得本帅不如此!”

    何仲福流泪道:“我兄弟三人,大哥早夭,阿爷早亡,是阿娘抚养我与小福多年,及淇门从军帅,家有饭食,母有冬衣,日子方才好过,阿娘却因宿病而去……卑职与小福一路追随军帅征战,小福福薄,不能久侍军帅,早早亡于孟州……如今,如今我被裁汰出营,他日有何面目去见小福……”

    李从璟一时不知该作何言。